人民军队通信工作开山鼻祖 网通院奠基人——王诤 | 七秩芳华
打开网通院七十年的厚重历史
那些人、那些事,一一浮现
彼时的寥寥几笔
俱是一段段筚路蓝缕的激情岁月
网通院人的家国情怀
坚定初心和如磐信仰
穿越时空越发清晰生动
今天的我们 以这样的方式
致敬前辈 致敬岁月
致敬肩上扛着的无限荣光
致敬脚下绵延的辽阔征程
不负时代 勇毅前行
以更加优秀的成绩
向党的二十大召开献礼!
人民军队通信工作开山鼻祖 网通院奠基人——王诤
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张名片可以记下主要履历,却说不尽王诤的戎马一生。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时间回到1930年。蒋介石调集11个师另3个旅、3个航空队,约10万人,于11月5日对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
12月29日,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整师及另两个旅气焰嚣张地先期进至龙冈。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率领根据地军民于12月30日在龙冈地区一举全歼十八师和另两个旅,俘虏9000余人,包括张辉瓒在内,无一人一马漏网,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全胜。
在这次著名的战斗中,红军缴获了无线电台一部,俘获无线电人员10名。12月31日,这些人被送到红三军参谋处,三军政治部主任曾山和参谋处长郭化若一个一个的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为人民解放而战的,真诚希望他们能留下来为红军服务。这些人中,有一名个子瘦高、刚刚22岁已是中尉军衔的年轻人,名叫吴人鉴,是黄埔军校六期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是重点培养的尖子、报务主任,报务、机务都懂。
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吴人鉴等人都表示愿意参加红军。为了表达自己获得了新生,吴人鉴改名为王诤,并为战友刘达瑞改名为刘寅。
1931年1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亲自接见了王诤、刘寅等人。毛泽东非常和蔼地对他们说,无线电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一门很有用,现在你们参加了红军,就要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希望你们为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讯努力工作。朱德那天也很高兴,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干,你们在外面是谋生、是干事,到红军里也是干事,但红军是为工人、农民干事的,为无产阶级打天下的,你们在外面有较高的待遇,我们也不会亏待你们”。
就在毛泽东、朱德接见王诤的这一天,前线又传来捷报,妄图逃跑的谭道源师遭红军突袭,被歼半数,缴获15瓦电台一部,电话总机3部,单机20余部,被覆线30多华里。这些通信设备完好地送到了总部。
1931年1月6日,无线电台就试机工作了。王诤检修了机器,刘寅在院子里架设了天线,当天就抄收到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当这些新闻稿送给毛泽东、朱德阅看时,毛泽东喜出望外,如获至宝,随即决定组建无线电队。1月中旬,毛泽东、朱德亲自任命王诤为我军第一个无线电台的队长,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正式宣告成立。
为了培养通信人才,王诤于1940年初创办《通信战士》,以便前线后方交流工作经验。毛泽东对此高度肯定,专门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极大地鼓舞了全军通信人员。
解放战争时期,在王诤的带领下,无线电装备已配备团、营和部分连,人民军队的无线电指挥体系逐步完善,有效保障了党中央对全局的掌控和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指示,王诤牵头逐步建立起“邮电合一、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时间到了1952年10月27日,时任军委通信部主任的王诤千方百计延揽国内电讯人才,经中央军委批准,将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电器工业研究所部分人员合并,成立了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
1957年1月,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王诤兼任院长。后该院划归国防部五院二分院,1959年12月,二分院中负责通信设备研制任务的第五专业设计部恢复独立建制为通信兵电子技术研究所,后代号第十九研究所,即网通院前身之一。
创始者会给他创建的事业烙印上自身的气质和风华。王诤同志为我军通信事业鞠躬尽瘁、奋斗毕生的忠诚信仰和严谨刻苦、开拓进取的科研精神,早已牢牢刻在了网通院的基因里,血液奔腾,生生不息。
*翟晓为作于2011年11月,本文在其基础上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