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10万吨级浮船坞落户钦州

来源:默认部门     作者:海洋信息技术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8日     浏览次数:         

  

7月6日凌晨,1艘名为“新祥生”的10万吨级浮船坞,在钦州海事护航船及4艘全回转拖船的共同配合下,缓缓驶入钦州港三墩作业区中船钦州项目港池。

这艘号称“北部湾首艘”10万吨级的浮船坞,总长250米、型宽52米、型深16.5米、举力25000吨,是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一期工程第一阶段修船业务的核心资源,其投入使用,彻底结束了北部湾地区无现代化大型修船设施的历史,标志着广西10万吨级船舶及海工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形成。

站在“新祥生”这艘海上“巨无霸”浮船坞甲板上,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兵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目前,中船钦州基地已基本具备10万吨级修船生产能力。截至7月底,新基地成功接获了8艘船舶修理订单,包括海南省三沙市灯光罩网渔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港务局)2艘拖船、1艘环保船,以及海南省2艘618B型海警巡逻船、2艘220B型海警巡逻船。“十三五”期间,依托钦州基地与下属各子公司,中船广西公司将积极为各类大中型舰船、公务船以及10万吨级以下各型民用船舶、特种作业船舶及海工等产品提供高效便捷的维修、改装及综合保障服务,致力于打造北部湾地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修造企业。

修船起步 打造北部湾实力最强综合保障基地

坐落于北部湾经济区中心——钦州市钦州港三墩作业区的中船钦州基地,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着眼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增强综合竞争力,通过整合上海地区修造船企业优势资源,以广西地区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市场等资源为基础而成立的大型现代化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品修造企业。

2014年8月,中船广西公司按照中船集团提出的“化解产能、调整存量、修船起步”的总体思路,完成了中船钦州基地一期第一阶段工程项目立项。截至目前,项目陆域工程已基本完工,水域工程10月份全面完工,现已具备了修船试生产的能力。2016年7月26日,基地迎来了第一批3艘船舶的修理业务。据悉,这批总产值达1500万元的7艘船舶修理项目将在2个月内陆续完成,而后续船舶修理订单也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中船钦州项目建设,为中船广西公司的中小型特种船舶保障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罗兵对打开新基地经营市场与维护基地生产稳定局面充满信心。他透露,目前业内公务船市场虽略有下滑,但中小型特种钢质渔船行情却相当火爆。目前,海南尚有80多艘某型渔船服务于该海域,客观上给距此地最近的钦州基地带来了某型渔船的维修保障需求,而对该灯光罩网渔船维修质量深感满意的海南船东,亦曾多次向中船广西公司方面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钦州基地有望作为海南某型渔船的维修保障基地,在服务于北部湾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某型渔船的修理业务。

谈到中船广西公司下一步计划拓展钢质渔船新业务时,罗兵表示,该公司下属的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小型水面战斗舰艇、军辅军贸船、公务执法船及民用船舶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国内小船市场建立了一定的市场与品牌,发展钢质渔船小船业务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为此,中船广西公司将积极结合广西船舶修造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升全公司的整体生产管理和建造技术能力,重点围绕西江标准船型、广西内河液化天然气(LNG)产品及标准化渔船等开展产品研发工作,加快形成中小型渔船批量化市场规模,引领行业发展。

开拓创新 北部湾船舶修造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北部湾港口吞吐量迅猛发展,港口码头建设步伐加快,给广西船舶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南海油气开发以及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更是为广西加快发展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2015年,广西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同时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拥有40条集装箱班轮航线。目前,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正成为广西的一大新战略。其目标是以广西北部湾港为中心,以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为腹地,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TEU,将北部湾打造成综合运输体系、航运服务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发达,辐射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及泛北部湾地区的重要海上通道和物流配置中心,继而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众所周知,北部湾修造船业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成长空间巨大。受历史原因及地域等方面的影响,广西自治区船舶工业规模及力量总体偏弱,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其全年船舶业生产总量尚不及船舶业发达省市的一家造船企业,沿海无一座万吨级以上的船坞,无配套设施完整的大、中型船舶修造厂,致使大多数到港船舶只能舍近求远,到珠江三角洲一带或东南亚国家维修。

广西坐拥天然、丰富的市场资源却无大型船舶修造厂,无疑对该地区的港口建设与经济发展均非常不利。中船钦州的投产使广西从此具备了10万吨级的船舶及海工综合保障能力,让能力一向落后的广西船舶业立马变得“高大上”起来。业内人士认为,以中船集团为代表的央企整合优势资源,挺进北部湾,打造实力最强综合保障基地,让广西船舶工业的振兴看到了一线希望。

鉴于北部湾地区越南船厂已关闭其修船业务,其他船厂仍主要集中于新造船业务,有识之士认为,广西地区的修船业务应加快辐射越南北部地区港口,同时应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集中资源、突出主业,整合一批大型造船、修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企业,并通过调整中小船厂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修船、拆船等业务,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增强广西船舶工业的竞争能力。

人才先行 启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十三五’期间,中船广西公司将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着力提升造船、修船和非船装备综合实力,在全力推进中船钦州修船资源整合项目建成投产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后续项目建设,确保钦州基地形成规模化滚动发展的新常态。”谈到钦州基地未来的发展,罗兵满怀期待,但同时也坦言,人才缺乏,特别是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是制约中船广西公司做强的一个瓶颈。

中船广西公司在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企业人才等软实力的不足,折射出当前广西船舶工业的普遍问题。在人才储备上,目前其落后的状况与行业对船舶及海洋工程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工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

“广西要从根本上扭转地区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和设计人才极度缺乏的困局,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加快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西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农定筑认为,硬件上去的同时,相关软实力的技术服务需求如何快步跟上,已成为广西船舶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实现广西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并从根本上扭转自治区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和设计人才极度缺乏的困局,地方政府计划通过与国内船舶一流研究院所开展合作等,加快培养和吸引广西中高端船舶及海工研发和设计人才,建设研发团队,为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日前,中船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与广西钦州学院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学科研平台——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在钦州基地正式揭牌,被业内人士称赞为校企合作的典范。钦州学院校长表示,将以建立平台为契机,主动与船舶行业企业对接,推进产教融合。

中船广西公司也明确提出将以北部湾设计公司为基础,与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院携手打造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北部湾设计品牌实力和“两化融合”水平。同时结合钦州基地、桂船公司、西船公司未来产品设计需求,通过找准产品定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等举措,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设计团队的能力水平建设。

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春良表示,除了以企业自身的能力解决一部分技术需求外,剩余的可通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得。

据介绍,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帮助广大中小型造船企业解决技术、生产规模、资金、人员素质及专业设备不足等的问题,防止生产资源的重复投入。企业只需专注于产品的生产建造,技术研究及产品设计统一由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从而整体上缩短广西与先进地区之间造船技术水平的差距,推动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

邱春良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后,一方面贴近企业,另一方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有助于加速产学研用和科研成果转化。此外,平台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质量、生产培训,并可根据造船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培训。同时,平台还将建立大中专、研究生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为中小造船企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中小造船企业的“人才驿站”。(陈佳南 易明)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