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中国科技信息聚焦:王平表示国产化合物设备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

来源:     作者:孙友芳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浏览次数:         

编者按:SEMICON China 2025展会期间,《中国科技信息》聚焦国产化合物设备技术与行业发展趋势,采访电科装备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平,现转载全文。

在2025年上海SEMICON展会上,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化合物半导体设备成为焦点。作为国内半导体装备领域的头部企业,电科装备展示了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设备和局部成套解决方案。展会期间,《中国科技信息》小编与电科装备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平展开对话,探讨国产设备的技术发展与行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科技信息聚焦:王平表示国产化合物设备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1

进阶之路:从单台到协同

在电科装备的展台上,一台碳化硅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实物引人注目。王平介绍,国内在量检测装备领域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但如今国产设备正加速突破,全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类似的突破性设备还有离子注入机、化学机械抛光设备等。以离子注入机为例,一直以来面临国外技术封锁,但经过电科装备离子注入机研发团队十几年的持续攻关,如今已形成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种、化合物半导体全系列产品格局,引领国内离子注入机自主创新发展。

“单台设备的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行业更需要体系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相比单台设备,局部成套解决方案最大的优势在于集成化和协同效应。”王平提到,与以往不同,电科装备本次重点推出了8-12英寸碳化硅材料加工、8英寸碳化硅高温设备等成套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化合物产业优化升级。

市场热度高涨: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目前,化合物半导体市场热度持续高涨,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以碳化硅为例,碳化硅衬底作为碳化硅产业的核心环节,其价值量占比高达近半,若无碳化硅衬底作为基石,碳化硅器件的制造将无从谈起,因此衬底材料在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全球大部分碳化硅衬底产能集中在海外企业手中,抢抓大尺寸衬底发展机遇十分必要。但在业内一张8英寸碳化硅衬底售价极高,其昂贵的生产成本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减少产线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成为行业的攻关难点。

中国科技信息聚焦:王平表示国产化合物设备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2

“要通过突破核心技术,研制新设备开发新工艺,为行业提供更优质的方案,助力我国大尺寸碳化硅衬底产业快速发展。”王平表示。以电科装备发布的8-12英寸碳化硅材料加工智能解决方案为例,该方案可提供晶锭减薄、激光剥离、晶片减薄、化学机械抛光(CMP)等工序成套设备,通过工艺协同和单个设备的技术创新升级,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同时自动化升级进一步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人为误差,显著提升了产品良率和一致性。据了解,该方案可将单片加工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25分钟,单片损耗降低60%左右,已获得头部企业的认可。

未来战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本次展会上,记者注意到很多以泛半导体设备制造为主业的企业,同样开始发力化合物半导体设备。王平表示,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设备端的竞争也在愈演愈烈,企业需要坚持创新引领,通过内协同外联合,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突围大市场。作为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中央企业,电科装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集聚旗下研究所和产业公司创新资源,不断开展原创技术攻关,例如,化合物缺陷检测设备、涂层设备等均实现新突破。此外,受山西省政府大力支持,去年年底正式批复电科装备旗下山西中电科公司成立“半导体涂层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为涂层设备的工艺技术突破进一步保驾护航。

“在化合物半导体这条环节众多的产业链上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联合上下游携手合作,实现共赢。”王平表示,电科装备坚持“设备+工艺+服务”模式,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增长点。目前,已经通过共建示范线与碳化硅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借助客户端设备试用、代工等验证工作,不断优化自身设备技术和工艺方案,形成发展合力。

小编手记:

在展会现场,以电科装备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的展台人气渐旺。一位参观的工程师告诉记者:“国产设备的参数已不逊色,这或许正是国产替代的关键——技术发展只是起点,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才是长远之策。

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需求的爆发,化合物半导体赛道注定激烈。正如王平所言:“行业正在从‘替代进口’转向‘定义标准’,这是一场既需要耐心又需要魄力的‘马拉松’”。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