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航天日

航天日 • 图记 | 50年前,我们赋能这颗闪耀世界的中国星

来源:中国电科十八所     作者:18所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6日     浏览次数: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航天梦终于从“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的传说成为现实。迄今为止,它已遨游太空五十载,并首次将《东方红》的音乐信号带入浩瀚宇宙。

  为纪念我国航天事业的这一新征程,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4月24日正式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回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50年前,中国航天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十八所老主任、当年的电池课题组组长熊长鑫就是其中一位。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当年,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科研目标。十八所作为我国第一家电源研究所,承担了第一颗卫星用锌银蓄电池的重要任务。

  “一定要攻克技术难关”

  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攻克技术难关,然而,那时候文献中可查阅资料很少。专家们只好自力更生、从头摸索,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研究和试验。

(熊长鑫)

  

(赵宗榕)

  

(侯文彬)

  

(林治国)

  

(沙领弟)

  

(孙桂珍)

  

(唐福良)

  

(王春荣)

  

(王世达)

  当年,除了课题负责人熊长鑫,参加电源研制任务的主要成员有室里的技术领导张淑玲、王宝良,行政领导林治国,工程课题组技术组长王子青、技术副组长赵宗榕、行政组长孙桂珍,去酒泉发射场保驾的刘国新,还有王春荣、唐福良、侯文彬、王世达、王正梁、沙领弟等同志。

  在技术人员与操作工人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下,1968年,我所第一个全密封锌银一次电池组研制成功,成就了我国第一个卫星电源,填补了我国一次全密封锌银电池的空白。

  “看!那就是我们的东方红”

  1970年,中国人的新时尚是“看卫星”。当熟悉的《东方红》曲调从广播中传来,大家知道,卫星发射成功了。就此,中国“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终于达成!

  

  十八所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用密封一次锌银电池组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1985年卫星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十八所作为主要参加单位载入史册。

    

  时光荏苒,韶华易逝,十八所的老专家们不仅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国家的电源事业,还通过言传身教,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传递给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一代代奋斗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梦想面前,电源人永远年轻。

  

  展望,逐梦征程再“续航”

  几十年来,十八所为共和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中程洲际导弹、第一枚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等众多重大国防工程项目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高可靠性的电源,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电源人不忘前行的初心持续沸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从月球探测到逐梦深空……星辰大海,云月长空,广袤宇宙是我们无尽的征途;继往开来,勤耕不辍,铿锵有力是我们逐梦的脚步。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电源人将勇担使命,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断“续航”!(党委工作部 供稿)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