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学党史·守初心|追忆耕耘往事,再续历史辉煌

来源:     作者:18所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1日     浏览次数:         

  

  为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方案的部署安排,切实抓好“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6月17日,电科能源(18所)邀请老专家汪继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在津公司领导、所领导出席。各党支部(总支)书记、副书记,各分工会委员,团委委员、各团支部(总支)委员、青年人才及全体团员青年参加讲座。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郑宏宇主持会议。

  汪继强于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化学专业,同年进入18所开始了电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担任18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高级技术顾问等职务,在担任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负责人期间,汪继强主持了我所第一只1865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工作,为我国锂离子电池及其技术的研发、产品化与产业化作出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讲座中,汪继强以《追溯电源事业辉煌历程,展望美好未来——18所化学电源发展回顾与未来发展前瞻》为主题,对18所的悠久历史和化学电源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电能源的发展作出展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18所建所63周年。作为研究所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汪继强从自身工作出发,将研究所的历史娓娓道来。

  18所始建于1958年,当时,所里仅有十几名专业性领导。面对艰苦条件,大家坚持党的领导、不辱报国使命,充分发扬“爱所如家、为所献身”的奋斗精神,集中精力攻克电能源技术难题,为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等卫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源支撑,有力保障了国家一批重点型号和任务的完成。同时,早在1965年,18所就开始进行锂电池体系基础研究,早期的研究人员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有机电解质选择与纯化等问题。随后,在1978-1992年间,18所又开始了锂蓄电池的实用化技术起步研究。1992年,18所正式取得预研基金,加速了我国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的研究,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汪继强等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批1865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在我国电池工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随着锂电池的不断发展,18所逐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30万只能力的锂离子电池中试线,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锂离子电池公司。2000年,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以后,18所逐步拓展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在空间贮能电源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展望未来,汪继强对行业发展方向作了深入思考和介绍,并诚挚祝愿18所能够坚持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再谱新篇章!

  听完讲座后,与会人员深受感染,纷纷被老一代电源人的奋斗故事所打动,立志要在新发展阶段为国家电能源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会上,郑宏宇谈了三点感受。一是十分敬佩汪总对18所的历史成就如数家珍,他以国家事业为使命,以“四个坚持”为信仰,拼搏进取、勇于创新,为18所在电能源行业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尽管年逾八旬,汪总仍然心怀电能源事业、关注行业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化学电源行业发展方向。这既是一堂党史课、所史课,更是一堂技术交流课,他的独到见解值得我们深思。三是汪总在行业领域内德高望重,他虚怀若谷、高瞻远瞩、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新一代电源人学习和传承。

  同时,郑宏宇结合讲座内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继承老一代电源人的光荣传统,以心无旁骛、积极奋进的状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二是要勇担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特种锂电行业的第一名。三是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实际行动接好老一辈的接力棒,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委工作部 供稿)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