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祝贺她|初心如磐逐能源梦想 乘风破浪战创新征途

来源:中国电科十八所     作者:18所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5日     浏览次数:         

  ——记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罗萍

  9月18日,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全国10名科学家荣获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来自中国电科18所的罗萍研究员就是其中一位。

  她,是中国电科首席专家,以数十项卫星先进技术攻关,促进卫星储能电源两次更新迭代,助推国产化进程。

  她,是十八所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研制过几十项国家重点军工任务和重大空间型号工程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科技力量。

  笃定创新的急先锋。罗萍有种神奇的魔力,当你走近她时,便会不自觉地被她睿智、从容的眼神所吸引,带入到她的科研世界中去……

  时光回到1985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罗萍进入18所,从事氢镍电池的技术攻关工作。当时在国际上,美国氢镍电池的技术代表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实行禁运,研究前路一片迷茫。“想要取得成功就要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罗萍便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遇到不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就一切从头自基础理论学起,虚心向同行请教学习。通过一遍遍地反复试验,不断摸索改进,她先后解决了电池负极技术以及电液回流技术等多个难题。科研工作虽然艰苦枯燥,但罗萍却在一次次攻关中找到了乐趣和动力。

  对于罗萍来说,创新的攀岩之途没有顶点。自2009年5月,罗萍肩负起空间锂离子电池工程化的重任。当时,我国空间锂离子电池产品多项指标及应用都与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法国产品相去甚远,可越是落后越要努力赶超。为了摆脱我国高轨卫星锂离子电池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罗萍带领团队咬紧牙关全力推进项目任务,通过17项专项攻关,研制开发出高可靠、长寿命的高比能量锂离子蓄电池系统。其在导航二代和“东三”B卫星平台的成功应用,标志着第三代卫星储能电源锂离子电池在长寿命大卫星上开始取代氢镍电池,电池重量和体积可节省5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责任使命,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自己对科学的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罗萍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

  披荆斩棘的攻坚者。坚韧、果敢,是许多人对罗萍最深刻的印象。“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好!”罗萍提到团队碰到技术“硬骨头”的时候这样说道。

  那是“嫦娥一、二号”卫星氢镍电池组的研制工作期间,面对月球轨道卫星对氢镍电池充电控制能力、低温放电能力的严峻考验,罗萍与项目团队多番讨论验证,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攻关内容。在数不清的日子里,是初升的太阳和闪烁的星辰陪伴着罗萍团队。经过全面的思索试验,团队采用加速电液回流技术,利用电量计主控充电控制,以电流值逐渐减少的多段充电法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在国内首次使用电池内部压力电信号进行辅助充电控制,最终不仅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还使技术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科研工作向来不乏千磨万击的考验过程。2015年,罗萍团队征战“东五”电池组攻关任务。与此前空间任务相比,此次项目电源产品容量、能量密度、输出功率大幅度增加,重量却只增加30%,且为舱外安装。重重挑战压在了每个人的身上,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早已是这些电源人的常态。为了保证任务节点,大家直接住在了办公室,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醒了就继续干。再苦再累也没有一个人掉队,罗萍带领大家完成了任务目标,成就了国内功率最大、寿命最长的空间储能产品,研制出的第三代空间锂离子电池组超过了法国SAFT公司2019年推出的第七代锂离子电池组水平。

  不论是多么困难的过往,只要讲起科研路上的这些事,罗萍便会沉浸其中,时而蹙眉思索,时而露出幸福满满的笑容,让人动容。罗萍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劲儿,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力量。有了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便不怕行路难、不畏“拦路虎”。

  矢志不渝的挑担人。回忆起入党时候,罗萍清晰地记得那是1997年6月11日。作为一名老党员,罗萍始终认为:“党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从事科技工作的党员同志更要有高标准严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忠于自己的事业,用柔软的肩膀挑起责任与担当,罗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信条。2012年,罗萍不仅面临着全力推进空间锂离子电池工程化的任务压力,还承担着照顾病重母亲、照顾孩子高考的家庭压力。项目任务刻不容缓,她就白天工作,晚上和医生谈母亲的治疗方案。住在ICU病房的母亲离不开呼吸机,罗萍收了不知道多少份病危通知书,不仅要安慰急得落泪的父亲,回到家还要隐忍内心的担忧,让孩子安心高考。就这样日复一日,罗萍像个“女超人”担下了所有,工作任务一项没落下,母亲最终出院休养,孩子也顺利考入理想高校。谈起这段压力逼人的日子,罗萍才稍稍感叹了一下,但她知道,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该承担的就必须承担起来。

  “我觉得自己挺普通的,希望新人们做得比我们更好,脚踏实地朝着‘世界第一’的目标奋斗”——这位兢业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执着扬帆奋战的罗萍,一路乘风破浪,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赢得了认可和赞誉,她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电子部、天津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巾帼标兵、天津市杰出青年人才等称号。

  这,就是罗萍。在30多年10000余天的坚守里,怀着满腔激情拼搏在科研生产战场,用创新赋能国家航天事业。时光在变,初心不变,而她始终前进,在追逐电能源梦想的伟大征途中闪耀光芒。(作者:程雨)

打印  |  关闭